前言配资网站排名 一个1873年出生于广东香山的普通人,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孙中山去世后,他作为碧云寺中孙中山纪念事项的守护者,默默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 直到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访问碧云寺,并被这位老人的故事深深触动。 周总理得知,孙中山先生生前曾赠给此人60块大洋,作为对其忠诚和贡献的认可。 那么这位年迈的守陵人,他的一生是如何与孙中山及其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他又是怎样成为那段历史的活见证,持续守护着碧云寺中孙中山的纪念之地的? 更令人好奇的是,孙中山为何在当时会给予他60块大洋的恩惠,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孙中山的贴身保镖 此人名叫谭慧权,出生于1873年,广东香山的一个普通小村庄里,他的童年充满了困苦与挑战。 家境贫寒和频繁的疾病困扰让他的身体异常虚弱。然而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是他父亲对武术的热爱。 为了让儿子脱离体弱多病,谭慧权自幼便开始接受武术训练。历经数年的艰苦修炼,他不仅身体强健,更精通武艺。 1892年,一次偶遇改变了谭慧权的命运,他遇到了正准备投身于救国革命事业的孙中山。 孙中山的高尚理想和坚定信念深深打动了谭慧权,使他决定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 1911年10月,湖北武昌的枪声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随后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区的相继独立宣言,共同响应了这一革命号召,共振了全国。 可天不遂人愿,孙中山在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及其二次革命的失败后,选择了流亡日本,但他的革命精神未曾熄灭。 在异国他乡,孙中山组织了同盟会,继续召集和激励爱国青年,为中国的未来铸就新的希望。此时在孙中山身边的谭惠全,既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更是孙中山的贴身保镖。 在1924年的4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行了一次关键性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这一行动旨在实现国家的统一与消除军阀的割据局面。但正当孙中山准备对北洋政府发起北伐以实现这一目标时,他遭到了过去的盟友陈炯明的背叛。 这场背叛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它也考验了他身边人的忠诚与勇气,包括谭惠全等人在内的许多支持者。 成功化解危机 在1922年,陈炯明因与孙中山政见严重不合的对手,计划在6月15日对总统府实施炮击。孙中山的忠实支持者及时得知了这一消息后,迅速将其传达给了总统府。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谭慧全作为禁卫队的支队长,为了避免直接引起叛军的注意。 他和几位忠诚的卫士采纳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计划,他们为孙中山准备了一套医生的行头,打算伪装孙中山先生离开危险区域。 当谭慧全和他的队伍带着装扮成医生的孙中山先生穿越叛军设立的重重关卡时,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夜幕下的城市处处可见叛军的哨兵,他们对每一个过往的行人都进行严格的身份检查。 当被哨兵拦截时,谭慧全展现出了非凡的沉着和机智,他让哨兵们相信,他们是一群急于前往救治病人的医疗队伍。 他们的伪装和表现如此逼真,以至于哨兵们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的质疑,便放行了,孙中山由此躲过一劫。 后来,孙中山对卫队的勇敢保护深表感激,宋庆龄为表彰这些英雄的贡献,特地为谭慧全等人制作了同志印章,并且孙中山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奖章和月薪60大洋。 保卫孙中山遗体 可好景不长,孙中山因为身体原因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充满波折的40年革命生涯。 逝世前,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鼓励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自由而奋斗。 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的贡献,决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造中山陵作为他的永久安息之地。在中山陵建设期间,孙中山的遗体暂时安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由他生前的卫队日夜守护。 1926年,受孙中山遗愿的鼓舞,国民革命军发起了北伐,旨在统一国家,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直、皖、奉三大派系为了争夺政权而展开了残酷的争斗。 这一时期,国民革命军按照北伐计划逐步推进,目标是统一中国、终结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他们的军事行动先后指向了控制不同地区的直系、皖系及奉系军阀,其中包括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等人。 尽管张作霖与革命领袖孙中山在政治上存在分歧,但他个人并没有破坏孙中山墓地的意图。 遗憾的是,张作霖手下的一位将领——张宗昌,在北伐战争中遭遇连连败绩后,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他怪罪于孙中山的棺椁影响了奉系的风水,竟提出要破坏孙中山的棺材以消除不利。张作霖受其迷信思想影响,对此竟默许了。 在这种背景下,张宗昌多次企图派遣士兵前往碧云寺,意图破坏孙中山的棺椁。 幸好,以谭慧泉为首的忠诚卫队勇敢抵抗,守护着孙中山先生的最后安息之地。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谭慧泉感到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深知保护孙中山先生遗体的重要性。 在这一关键时刻,谭慧泉向张学良求助。张学良,因其对孙中山深厚的敬意,对张宗昌的行径感到极为愤怒。 他立刻严厉训斥了张宗昌,并警告他不得再侵扰碧云寺,否则将受到严惩。在张学良的干预下,张宗昌的行动暂时停止。 但张学良也清楚这一切的发生有其父张作霖的影子。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孙中山的棺椁不受侵犯,他决定私下联系南京政府,请求尽快将孙中山先生正式安葬。 他们最终选择了一处偏远的山洞,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孙先生的遗体安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孙中山守灵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的动乱继续。1928年,奉系的领袖张作霖惨遭暗杀,这一事件象征着奉系势力的衰落。 同时也为北伐战争的进程带来了转机。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承袭父业后,决定支持南京的国民政府,这一选择促进了国内政局的稳定,为国家统一铺平了道路。 随着北伐的成功和国民政府对全国的统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保护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谭慧泉和卫队将孙先生的遗体从山洞中迁回,重新安置于碧云寺,静待中山陵的完工。 1929年5月26日标志着孙中山遗体的最后一次迁移,他被恭送往南京,准备在那里永久安葬,而他的遗物留在碧云寺内的棺椁,成为了一处衣冠冢。 宋庆龄在离开前对谭慧泉的长期守护表示深深的感激,而谭慧泉的回应显露出他内心的坚定与忠诚。即使没有直接的请求,他也早已决定终其一生守护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产。 后来北平沦陷,生活变得极其艰难。原本五人的守护队伍因生存压力而逐渐解散,最终只剩下了谭慧泉一人坚守岗位。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谭慧泉不得不在山上开垦土地耕种,以微薄的收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活。 抗日战争结束后,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得知了谭慧泉坚守碧云寺的艰难岁月,便向北平市长熊斌致信,希望能够为谭慧泉提供暂时的经济支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谭慧泉及其家人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新政府对他长年累月守护孙中山衣冠冢的忠诚和牺牲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并为他安排了在北京市园林部门的工作,从此他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受到周总理的肯定 在孙中山先生90周年诞辰纪念之际,1956年11月2日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周总理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特意前往孙中山的衣冠冢进行了祭拜。 这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坚守在这片圣地的老守陵人谭慧全的肯定与尊敬。 谭慧全,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定义了忠诚与牺牲。 他在国民党时代可能拥有与孙中山先生其他身边的卫队士兵一样,步入高层的机会,但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留在碧云寺,默默守护着孙中山的衣冠冢。这份选择背后,是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信仰的坚持,这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周总理。 周总理得知,尽管谭慧全在国内动荡的岁月中经历了不少困苦,国民政府曾给予的经济恩惠60大洋,也在战争的风雨中中断了20年,但他仍未有一刻离开过他的岗位。 周总理对此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并在了解了谭慧全当年得到的恩惠后,决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给予他这份恩享。 小结 1961年谭慧全离世,享年88岁。他的去世似乎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那份坚守理念与忠心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临终前,谭慧全有一个遗愿,被安葬在碧云寺附近的万安公墓。 这个遗愿深刻体现了他对孙中山先生深沉的忠诚和敬爱,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刹,也要尽可能地靠近这位伟人,继续他的守护。 在孙中山先生生前,谭慧全作为卫队成员,致力于保护孙先生的安全,伴随其左右,共同经历革命的艰苦岁月。 尽管孙中山未能目睹革命成功的那一刻,但谭慧全却有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看到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化为现实。 这对他而言配资网站排名,无疑是对孙中山先生最深切的悼念和对自己信仰的最大满足。
|